教育培训 | 社会学院开展思政教师与院辅导员集体备课活动

发布者:张爱悦时间:2025-04-01浏览数:

     (通讯员:朱博晨 张爱悦)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姜斯琪牵头,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一博开展专兼职辅导员集体思政备课活动。学院全体兼职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共同参与,聚焦日常思政教育质量与实效提升,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首要聚焦话题。兼职辅导员贾香茹提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机遇,如何有效运用成为关键。刘一博回应道,尽管在当前思政教育建设评价体系中,现代信息技术并非占据主导地位,但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作用显著。他特别强调,思政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这一本质决定了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思政教师。在借助技术力量时,必须充分考量伦理和法律层面的问题,确保技术应用合法合规、科学合理。


理论宣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本次备课活动的讨论焦点之一。刘一博提出,理论宣讲不应局限于传统模式,可与话剧、社团活动深度融合。他与朱博晨深入探讨后认为,设计简短且富有内涵的话剧片段,将思政理论知识巧妙融入其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特点,应量身定制宣讲方案,增强宣讲内容的针对性,使理论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在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方面,兼职辅导员鄂英超分享了参与“红色剧本杀”等活动的组织经验,并就此类活动的思政教育意义提出自己的理解。刘一博副教授肯定了这些创新活动形式的价值,同时表示,若要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他建议组织剧本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剧本,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历史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过,他也客观指出,目前学生在剧本创作方面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需要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逐步提升。


团队锻炼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兼职辅导员张爱悦就学生团队培训方法向刘一博副教授请教。刘一博副教授认为,团队培训的关键在于精准筛选合适的成员形成工作力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项目逐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把控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并掌握工作的“时”“效”“度”,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有效转化。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为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双方在思维碰撞中产生诸多创新思路。未来,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将把这些成果积极应用于思政教育实践,持续优化思政教育体系,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社会学院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