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1999.8—2003.1: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获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3.9--1996.7: 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获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含民俗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8.12 至今: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开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9--2008.9:甘肃省民政厅,厅长助理
2003.2--2007.8: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1996.9—1999.7: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讲师
国外访学:
2010.11-2011.9:获福布赖特基金(Fulbright Visiting Research Scholar Programs)资助赴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学(See: http://www.cies.org/grantee/tongkai-yuan)
2005.12-2006.9:获亚洲学者基金(Asian Scholarship Foundation )资助赴老挝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访学
国内主要田野经历:
2007.4-8: 赴秦皇岛、武汉、宜昌、烟台、威海、舟山群岛等地调查、体验灯塔工的工作与生活
2005.7-9: 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朝鲜族女性外流现象及乡村学校教育萎缩等问题
2004.7-8: 赴广西融水大苗山考察当地苗民的族源与族群认同问题
2000.7--2002.1: 赴广西贺州考察土瑶社区的学校教育状况
1998.6-9: 赴广西罗城调查仫佬族的民间宗教与文化
1996.8-9: 赴云南边境勐腊地区考察傣族和瑶族的历史与文化
1995.5-9: 赴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喀喇达拉草原进行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实地考察
国外主要田野经历:
2011.4-7: 赴美国北卡durham地区考察黑人社区教育问题
2006.3-2006.9:赴老挝北部山区考察Lanten人的学校教育问题
1999.7-8: 赴老挝北部三省考察老挝瑶族族源问题
2014年第六届“敬业”奖教金教学二等奖
2021年第九届“良师益友”十佳
香港人类学会会员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会会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8;2018-至今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19-至今)
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组副组长(2018-至今)
专著:
《文化人类学简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基于中国的经验与对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主编)
《蓝靛瑶人及其学校教育——一个老挝北部山地族群的民族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教育人类学简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译著:
《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译者)
《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译者)
参编:
滕星主编《教育人类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彭华民、杨心恒主编:《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孔繁弘主编《航标文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版)
周建新主编:《民族学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论文:
“道地化的产业发展与在地化的生计表达——基于凉山彝区“附子”的人类学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二作者)。
“二重性表征:彝族乡村青年女性的亲密关系实践”,《河北学刊》2023年第2期(二作)。
“多元医疗的行动者网络——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二作)。
“试析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国家认同意识建构”,《南开学报》2023年第1期(二作)。
“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缘起、内涵及趋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一作)。
“文化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动力探析”,《民族学刊》2022年第12期(一作) 。
“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内涵、面向与价值归属——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期(20一作)。
“多元医疗的女性实践——基于凉山布拖彝族的田野调查”,《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二作)。
“追寻自性: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演进与范式探索”,《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一作)。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反思与前瞻”,《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一作)。
“从耕读教育变迁看乡村教育的“位育”之道”,《原生态文化研究》2022年第3期(一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构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一作)。
“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基于生境理论的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一作)。
“居危‘体’安:新冠疫情下的‘共疫感’——基于身体感的视角”,《南开学报》2022年第1期(二作)。
《河湟走廊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东乡唐汪人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二作)。
“后扶贫时期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内涵转变与困境突破——基于教育公益慈善的视角”,《河北学刊》2021年第6期(一作)。
“疾病认知、治疗实践与乡村医疗空间生产”,《青海民族研究》2021年第期(二作)。
“生命时长还是生命质量?—凉山彝族HIV/AIDS感染女性抗病毒治疗的地方性构建”,《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二作)。
“当代国外饮食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转变”,《河北学刊》2020年第1期(一作)。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一作)。
“An Analysis of China and Africa Relations with Special Focus on ‘One Belt and One Road’”,India Quarterly 2020(3):366-379.(第三作者)。
“凉山彝族婚俗的当代变迁与社会适应—以身价钱与婚姻缔结为例”,《民族研究》2019年第6期(二作)。
“漂泊中的记忆:老挝Lanten人及其族称与迁徙传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一作)。
“记忆图示与仪式想象:古村落保护中的历史隐喻”,《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二作)。
“论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二作)。
“法律、地缘与“一带一路”:人类学的视角”,《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二作)
“论我国在线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以民族教育信息化为视角”,《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一作)。
“Kenya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2018,Vol.4,No.3,1–18.
“从《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一书说起——纪念郝苏民先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60余年”,《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一作)。
“空间文化与博物馆:古村落历史记忆建构逻辑——以山东雄崖所村为例”,《河北学刊》2018年第5期(一作)。
“构建民族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一作)。
Muhammad Sabil Farooq,Yuan Tong Kai. “ISLAMIC EDUCATION POSITIVE AFFECTS IN SCHOOL GOING CHILDREN IN PAKIS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w Trends in Arts, Sports &Science Education, 2017, volume 7, issue 1,pp.15-21.(2018.1.1)
“人类学视域下的饮食与空间”,《民族学刊》2018年第2期(二作)。
“新时代下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一作)。
“空间_饮食与社会变迁_理论演进脉络”,《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二作)。
“旨趣与启示——关于中国‘空间性’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一作)。
“空间结构、时间叙事与乡村生活变迁”,《重庆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二作)。
“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现代调适与实践探索”,《河北学刊》2017年第3期(一作)。
“论记忆的空间性叙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一作)。
“基础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内地Z中学新疆高中班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一作)。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新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一作)。
“民族学和民族志概念的西方脉络及其历史遗产”,《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一作)。
“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工作困境——以新疆吐鲁番市B学校教师为个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一作)。
“成员与社会秩序:常人方法论的社会结构观”,《南开学报》2016年第4期(一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类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变迁及族属标示及认同”,《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一作)。
“土地的社会空间隐喻”,《河北学刊》2016年第4期(一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类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Muhammad Sabil FAROOQ and Yuan Tongkai.“A Critical Study of Primary Education Situation in AJK State.” 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 of Primary Education,Vol.5,Issue 1,2016:40-50.
Muhammad Sabil FAROOQ and Yuan Tongkai.“The Role of Read (Ru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Found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of Pakistan.”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Vol.7, No.19, 2016:1-9.
“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辨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一作)。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低学业成就与学生反学校文化关系研究——以青海省乌兰县蒙古族学校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一作)。
“内地新疆高中班研究评述”,《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一作)。
“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一作)。
“从文献资料看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几次理论转向和发展趋势”,《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二作)。
“现代西方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及其新近发展趋势”,《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一作)。
“做教育民族志:经历、困惑与反思”,《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一作)。
“论‘救济型’佛教慈善组织的生存逻辑——以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一作)。
“我国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与对策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一作)。
“回顾、评述与反思: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一作)。
“现代组织研究中的人类学实践与民族志方法”,《民族研究》2013年第5期(一作)。
老挝Lanten人的宗教信仰与仪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一作)。
“论政治与经济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以鄂伦春地区为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二作)。
“老挝基础教育改革述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对马来西亚原住民的研究——写在陈志明教授即将荣休之际”,《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一作)。
“和谐教育研究概述:以部分西方学者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教育人类学的实践与反思——人类学者访谈之六十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古镇旅游文化的商业化与主体间的矛盾——以历史文化古镇周庄为例”(杨慧主编:《旅游、少数民族与文化多元》,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老挝Lanten人的度戒仪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老挝北部的鸦片问题:Lanten人的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 期。
“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3日。
“George D.Spindler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成长:兼述弱势群体或少数民族在学业上遭遇的不公待遇”,
《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跨文化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问题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老挝北部Lanten人的学校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个案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土瑶学校教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文化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George D.Spindler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日,B10版。
“传统文化习俗与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人类、文化与环境---生态人类学的视角”,《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学校、社会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情境观”,《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关怀: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论学校民族志的研究取向:对少数民族儿童学业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理论探讨”,《民族问题研究》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7,第一作者)。“穆斯林饮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中国新疆哈萨克游牧民为例” ,《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POVERTY, OPIUM AND EDUCATION AMONG THE LANTEN IN LAOS”(Asian Anthropology,2007, No.6)。
“论学校民族志的研究取向:对少数民族儿童学业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理论探讨”,《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一作)。
“教育民族志抒写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地方性生态知识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Ritual As A Text---Taking the Funeral Rites among Mulao People As An Example”
(Anthropology Review, 2007,No.1(145))“广西融水苗人族源探析——兼论族群主观认同、族属客观标示与族群认同变迁”,《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对朝鲜族农村女性外流现象的人类学分析”(南开社会学评论编委会:《南开社会学评论》。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荒芜的校舍:对东北朝鲜族农村学校教育萎缩现象的人类学分析”(南开社会学评论编委会:《南开社会学评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地方政治与族群边缘性:以土瑶学校教育为例”(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编委会编:《中国与东亚民族论坛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地方政治权力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变迁与持续:仫佬族社区节庆与宗教传统的民族志研究”(罗树杰主编:《民族学人类学》,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4)。“‘狗不理’的由来及其发展史考略”,《中国饮食文化》(台湾)2004年第3期。
“Ogbu及其对弱势群体学校教育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Local political power and minority schooling: Some examples of Tu Yao ethnic minority in South China”(Anthropology Review,2004,No.3(129))
“土瑶学校教育的过去与现状:民族志的视角”,《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文化心理与人类行为:以民间信仰为例“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编:《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仪式与人生:仫佬人丧葬超度仪式中生的理念”(周建新主编:《民族学与人类学》,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年)。
“教室窗外的小女孩:土瑶女童学校教育的民族志考察”(余振、达哇才仁主编:《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
民族出版社,2003 年)。
“新疆哈萨克黑宰部落原始文化遗迹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哈萨克族黑宰部落的渊源”,《西域研究》1997年第2期。
“哈萨克族哲理歌的教育功能”,《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岩画及其宗教内涵”,《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哈萨克族民间信仰探析”,《伊梨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主要译文:
David Y. H. Wu 1995 Ethnicity, Identity and Culture. Humanities Bulletin 4:13-19.
(“族群意识、认同、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3)Lynne R. Piker 1997 The impact of relief and development in Yao communities effecting prospects
for modernization.(“瑶族社区的扶贫与现代化建设”,《瑶学研究》,1997.4)Shing Soong-Müller, Lucia Obi 1997 Written sources on Yao religion in the Bavarian State
Library: Computer supported cataloguing and research.(“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中的瑶族文书”,
《瑶学研究》,1997.4)Manus,aneeprasert 1997 Strategic adaptation to new occupations of the highlanders: A case study of Yao in slum communities of Chiang Mai in Northern Thailand,(“山地民族新型职业的战略性选择:泰国北部清迈瑶族贫困社区的个案研究”,《瑶学研究》,1997.4)
Khong Dien 1997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Yao ethnic group in Vietnam.(“越南瑶族人口简论”,《瑶学研究》,1997.4)
Wolf,Arthur P. 1993 Westermarck Redivivus. Annu. Rev. Anthropology 22:157-175. (“威斯特马克假说”,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1) 7.Wolf,P. Arthur 1984 Fertility in pre-Revolutionary rural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0(3):443-470.(“近代中国乡村生育”,《西北民族研究》,1995.2)
主要研究成果参见:http://papers.cnki.net/yuantongkai
12.多元一体视角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国家社科重点:19AMZ012);
11.京津冀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教育与就业问题研究(民委项目:2019—GMB—031);
10.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17JZD043,子课题负责人);
9.部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与在线教育融合战略研究(教育部:2016YB114);
8.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3BMZ064);
7.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内地新疆高中班为例(教育部民族司“荣达基金”:RDND12041);
6.教育公平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8JA840018);
5.Minorit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hinese Perspective(Fulbright Visiting Scholarship:68433762);
4.航标文化研究(交通部项目);
3.生态知识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人类学考察(AS0517);
2.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教育部国家留学人员基金:B27N29);
1.Minorities and Education in Plural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chooling Among Tu Yao in China
and Lanten in Laos( Asian Scholarship Foundation:05189);
本科生课程: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教育人类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育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英文)
博士研究生课程:
教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参与)
全校公选课:
文化人类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