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王炳钰教授论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
近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学系王炳钰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与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系张娟副教授的最新合作文章于2023年4月12日在线发表于移民和族群研究顶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JEMS),文章题为Nearly mobile: pandemic im/mobilities and lockdown strategies amongst Asian 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England。所发表期刊JEMS为英文核心期刊(SSCI)一区刊物(Journal Citation Reports-Q1);作为移民研究国际权威刊物,JEMS在JCR“族群研究”与“人口学”两个类别均排名世界第1,在谷歌学术“移民研究”和“社会学”两个类别的世界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2。本期推文将对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研究发现以及主要贡献进行介绍。
【文章内容概述】
文章提出了“近乎流动”(nearly mobile)的概念,以期阐明英国的亚裔技术移民在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期间的(不)流动体验和应对疫情封控所采取的策略。“近乎流动”描述了在英格兰封控期间,流动实践与流动愿景如何在受到严重限制的同时仍然保持变动性与相对性。在“正常流动”似乎遥不可及的情境下,“近乎”(nearly)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不仅意味着挫败感,也昭示了希望。该文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近乎流动”这一概念(见下图)。首先,它强调了技术移民如何通过划分安全区(safe-zoning)来应对“突发的不确定性”(shock precarities)。也就是说,流动个体在对风险及责任进行日常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并空间化“自愿不流动”,以此创造了独特的工作与生活空间。第二,在全球流行病危机的情境下,“近乎流动”反映了技术移民对回归常态(normality)的持续性渴望。文章还指出,在地方主义、保护主义与跨国政治复杂化以及(后)疫情时代“新常态”(‘new normal’)的背景下,“近乎流动”这一视角可以发展成为研究流动与不流动的又一崭新理论框架。
新冠疫情突发暴露了技术移民这一群体长期以来被忽略的脆弱性。他们不仅面临着跨国关系支持的中断和因疫情所加剧的种族歧视,还面对着基本日常层面的诸多挑战(如国家福利的不足与疫情应急物资的紧缺)。在此情境下,我们应如何理解技术移民群体的流动意愿(migrant intentionality)与流动实践(mobile practices)?通过对新冠疫情期间在英格兰生活的华裔和菲律宾裔技术移民群体进行研究,这篇文章重点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一,面对当前的突发的不确定性,该群体在流动与不流动的挑战中以及日常流动模式中有着怎样的决策、实践与体验;第二,面对将来可能持续的不确定性,他们如何积极调配现有资源和发挥能动性,通过流动策略来调整和部署未来规划与流动意向。
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面临着上文所述的种种“突发的不确定性”情境,跨国技术移民群体也因先前的能力与资本积累而保留着一定程度的流动自主性(autonomy),由此呈现出一种既不自由也非停滞的独特流动模式。一方面,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外部结构的冲击下突然被颠覆,先前所熟悉的愿景、能力与社会资本不再处于“正常”状态下发挥作用,流动愿景与流动能力的组合未必导向流动实践。另一方面,面对着“不流动体制”(immobilising regimes)的束缚时,他们在不完全享有流动特权也并未完全丧失希望的生活情境之间占据着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表现出了“自愿不流动”与“非自愿流动”并存的实践样态。技术移民群体的流动实践不仅在流动与不流动的连续统中保存较高的灵活性,他们的流动意愿也在自愿与非自愿的非二元序列中呈现出了高度的模糊性。为了解释这一特殊现象,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保持着模糊性和非线性叙事的“近乎流动”动态框架,描述技术移民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空情境下如何重新协调自己的流动能力与流动意向。
该文章提供了以下三方面的实证启发: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扰乱、暂停和重新配置了跨国移民和流动实践,产生了不同形式与不同可能性的流动及不流动现象。这篇文章在现有研究将流动与不流动视为一个连续且动态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了“自愿”和“非自愿”之间的二元对立,将特殊情况下既不完全自愿也不完全非自愿的“近乎流动”现象纳入了研究视域。其次,针对现有研究中对于技术移民群体的相对不足,这一研究以英格兰的华裔及菲律宾裔技术移民作为实证关注群体。该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既不像“特权流动精英”(privilege existing mobility elites)一样可以完全自由地流动,也不像受失业、疾病和贫困困扰的不稳定流动群体般流动性完全受限,而是在有限度的自主权下适应着一种“低流动”或“近乎流动”的生活。最后,“近乎流动”的独特状态也凸显出了技术移民群体受新冠肺炎影响后急剧上升的不稳定性和泛移民群体中更共同的脆弱性。在流动性受限、健康困境与种族污名化等方面的挑战下,与此同时,技术移民群体也积极行使能动性,利用安全区划分等空间策略和对未来的预测策略来应对不稳定性与不安全感,这也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流动个体能动性与流动策略丰富性的理解。
在理论层面,文章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贡献:第一,已有的“愿景-能力” 模型(‘aspiration-capability’ model)及“能力-流动”模型(‘capital-mobility’ model)有助于解释一般条件下“正常流动”的流动模式。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正常”状态被扰乱且熟悉模式不再适用,个体的流动决策会受到愿景、能力及社会资本等要素之外的影响。在此情境下,“近乎流动”理论框架能对非正常状态下的流动和不流动决策与实践进行解释。第二,在“不流动转向”理论脉络下提出的一些概念模型虽然为理解(不)流动的差异性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但这些理论框架并没有更细致地理解特定群体在疫情危机等特殊情况下的日常流动经历与流动战略,也不能充分理解更模糊且更动态的流动形式。因此,“近乎流动”理论框架通过研究技术移民这一特殊群体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提升。第三,“近乎流动”理论框架通过关注既不完全自由也不完全停滞的流动现象,一方面打破了自愿与非自愿、流动与不流动之间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兼顾了个体流动意愿和流动决策的模糊性与(不)流动的多尺度及非线性动态,由此为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不)流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具推广性的理论框架。
【文章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娟,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系社会人类学副教授。曾任职于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担任Journal of Borderlands Studies的编委(2020-2025),Asian Borderlands Research Network (ABRN) 核心委员会成员。她的研究兴趣包括跨国流动、边界、劳动力迁移和亚洲博彩业相关主题。曾在Environment & Planning D, Environment & Planning A, Gender Place & Culture, Pacific Affairs, Mobilities 等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
通讯作者:王炳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移民与流动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族群与移民研究领域国际顶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JEMS)副主编。博士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方向为移民社会学,在Sociology、JEMS及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等英文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著有New Chinese Migrants in New Zealand: Becoming Cosmopolitan? Roots, Emotions and Everyday Diversity(Routledge, 2019)。目前正在进行全球北方与南方间知识流动、生活方式移民、自然与健康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