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逵讲座2】回顾|传说与历史记忆:主体与边疆人群之间如何互动

发布者:赖鸿杰时间:2024-03-19浏览数:

       南开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于2024年3月14日举办了第二期“云逵人类学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硕教授担任主讲人。讲座由南开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执行所长朱健刚教授主持,南开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袁同凯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宣朝庆教授、副系主任马伟华教授等多位老师和众多学生参与。朱健刚教授在讲座开始前介绍了南开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云逵讲座”系列活动,并对石硕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



       石硕教授指出,今天的学术界正处于一个综合和交叉的时代,重大的创新其实往往是从“问题”出发,问题意识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局限性。石教授认为历史学分为两个方面:典范的历史与大众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虽是经典,但却“过滤”了大量民间的东西,大众的历史一直被严重忽视。石教授认为尽管典范的历史认为大众历史是建构出来的,但其内涵却丰富且真实,大众历史主要由传说和历史记忆等建构,其内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诉求和情感等各个方面。


       石硕教授以《十国春秋》中建构的钱繆故事为例,说明了大众历史的意义。通过建构钱繆出生的故事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尽管钱繆相貌丑陋,但他做了很多好事。这种传说的编造旨在让他的美名得到永久铭记,代代流传。石硕教授指出历史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客观历史是通过史料考证得出接近于真实的面貌,而主观历史则强调了对人的意义和影响,丰富了历史的内涵。因此,对历史的研究不仅应注重客观的历史,还应注重主观建构的历史。历史实际上总是“主观”与“客观”相掺杂,是在虚、实之间:“实”的是被认为已发生的历史事实,而虚构的部分掺杂了古人的主观诉求、愿望、价值观等等。在石教授看来,后者的意义更大,因此他提出了以下问题:1、古人的主观建构是不是历史的组成部分?2、为什么要建构、建构的意图是什么?3、何为历史的真实?



       在本次讲座中,石硕教授主要基于两个案例来回答上述问题。第一个案例是“打箭炉”(地名,现为康定市)。至今屹立在泸定桥头的《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提及“打箭炉未详所始,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故名。”从碑记来看,这是一个蜀人传说,传说诸葛亮在此造箭,隐喻三国时代这里已是汉人的地盤。但打箭炉在明朝仅仅只是一个藏人村落,明末张献忠蜀乱后,蜀地汉人大量向西迁徙到了打箭炉一带谋生,这个地方才作为茶叶交易市场兴起。而汉人则通过制造“诸葛亮传说:诸葛亮派郭达将军在此安炉造箭”,使异乡变为家乡,在这个过程中“郭达将军”这一虚构人物就被建构出来了,汉人所谓“郭达”,源自当地藏人心目中的山神“噶达”。而汉人所称“郭达将军庙”,实为当地藏人祭祀山神的“噶达拉康”,民国时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将军会”,正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最后成为汉藏民族同祀共欢的盛大节日,将军会起的作用是汉藏之间开始靠信仰、共同的记忆、共同的传说使得汉藏关系融洽。由“打箭炉”地名衍生的一系列建构,虽然掺杂着主观相像成分,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其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是难以想象的。


       石硕教授随后以“汉藏之间的文成公主”为例,深入探讨了她在汉藏交流中的影响。石教授提到,文成公主的史料记载非常简单,但从11世纪开始,在藏文史籍中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述变得非常丰富,藏地所有重要的、与文明相关的东西都被表述为文成公主带进去的,藏人开始塑造历史。汉藏是两个非常大的民族,青藏高原覆盖整个中国将近1/4的国土面积。两个民族在各个层面的交往需要一个媒介,而在西藏和成都平原之间即川、滇、甘、青这个辽阔的过渡地带中,文成公主的遗迹传说和历史记录非常普遍。这说明人们是根植于汉藏民族友好与交流的需要,对文成公主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塑造,将文成公主的形象加以放大,从而创造出有关“文成公主”的种种传说,也改变了有关文成公主的历史记忆。


       以上两个案例都表明当主体人群与边缘人群发生关联时,二者之间需要“与共”——需要建立共同话语、共同记忆、共同符号,以有利于相互沟通和交流。“打箭炉”的案例是汉人主动建构,藏人均予默认和配合,主要体现了主体人群来到边疆后与边地人群(当地藏人)之间的“与共”。“与共”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传说和塑造共同话语和共同历史记忆,以打破隔膜、建立信任。而“文成公主”的案例则主要出自藏人的塑造,主要体现的是边疆人群通过传说把历史人物放大,塑造共同话语和历史记忆,同主体人群“与共”,以打破隔膜、拉近距离。


       在讲座最后,石教授指出无论是“客观历史”还是“主观历史”都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史学“重实轻虚”,“重史实”而“轻意义”,但其实历史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既然是人,就脱离不了主观,传说与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观念和意义,同样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素材。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等学科都可深入探究这些主观的历史,这对我们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同时这也能为学者们开拓更广阔的历史研究空间,洞见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内容/石硕 整理/赵杰翔 供图/张佳雪)


读者可进一步参考:

1、石硕,邹立波:《“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思想战线》2019年第3期。

2、石硕,刘欢:《从文成公主形象看中原风水、占卜知识在西藏的传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第5期。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社会学院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