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关系的互构:旅德华人音乐家的关系网络与观念结构”讲座于9月19日下午成功举办,多名社会学系教师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会议伊始,王琰老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主题和主讲人于佳煖老师,于老师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于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全球化和社会分层,近期重点关注意义的生成过程,考察制度、组织、互动等社会要素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于佳煖老师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在越来越多的华人音乐家进入德国古典音乐界、话语权和地位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这些音乐家产生了风格观念体系上的分歧,即在古典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中,是选择回避中国风格,还是采用中国风格。华人音乐家也采用了与之对应的不同雅俗观念体系:采用中国风格的音乐家更偏向大众化的古典音乐,会与文化机构、政府等建立关系;而回避中国风格的音乐家则侧重精英化的古典音乐,也更多地在严肃音乐圈建立关系。由此就形成了“观念–关系”的互构模型,相似的观念结构吸引特定人群互动,形成关系网络,同时关系网络也可以为个体带来新的观念,对观念进行重塑。
交流环节中,朱婷钰老师结合自己以往的研究经验同于老师进行交流,提到艺术的高雅与否也要考虑社会的具体环境,稳定观念体系的认定要依赖结构稳定的社会,并指出了此次讲座内容中“中国风格”作为“物”的重要作用。许多同学也就讲座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关疑问,于佳煖老师也对问题作出了解答。最后王琰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单总结,提到关于音乐家关系网络和观念结构的研究发现不仅适用于音乐界,对包括社会学界的许多其他领域也有同样的适用意义。本次讲座在深度知识碰撞与互动交流中完美结束,不仅强化了参与者对关系与观念互构的理解,更为后续相关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新颖的分析视角和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