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第二十一届社会思想史年会:‘第二个结合’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在南开大学顺利召开。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在内的四十余所高校的五十余位思想史同仁参与此次会议。会议设有开幕式、主题发言和两个分论坛。

在开幕式发言中,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赵万里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参会老师及同学的欢迎与感谢,并指出社会思想史研究是南开社会学的学科特色。这些年,南开社会学的社会思想史研究在王处辉教授的开拓和带领下成绩斐然,前景可观。随后,社会思想史专委会理事长宣朝庆教授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发展历史做了简短回顾,总结了社会思想史专委会创造的学术财富,并结合会议主题“‘第二个结合’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两个转向应该一并发展。

在主题发言环节,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田毅鹏教授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提出了当前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指出思想史研究要进一步开拓视野。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的王处辉教授则总结回顾了中国社会思想史四十五年来的研究进路,对已有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现存问题以及思想史所承担的未来使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则对“家国”的社会思想进行了探源。三位教授的精彩发言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与广泛共鸣。

此次思想史年会的两个分论坛涉及历史文化、民族融合、社会思想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家庭、教育、社会学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多个主题,显示了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展露了当前社会思想史研究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风貌。
分论坛一的第一单元围绕着“历史文化与社会底蕴研究”展开,本单元由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主持。北京工业大学的鞠春彦副教授探讨了“原心定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之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来自天津社会科学院的董向慧副研究员梳理了律历融通的发展脉络,归纳了三分损益法、变律法探索、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介绍了新法密律与律历融通的博弈。山西大同大学的硕士生贾瑞莹对艺术造像展开历史分析和具体探索,阐释了背光艺术的特征、审美基调与内涵。山西农业大学的吕福龙博士分析了关系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究了将一体之仁作为差序格局文化基础的合理性依据和现代性意义。北京邮电大学的梁官宵博士从现有记忆研究缺乏技术介入的角度出发,提出记忆有可能是进入思想观念研究的重要视角。随后,华中师范大学的娄章胜教授和武汉大学的胡翼鹏副教授分别对五份报告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分论坛一第二单元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探索”为议题,上半场由南京大学郑震教授担任主持,中央财经大学王建民教授以及湖北经济学院肖春艳教授担任评议人。江南大学的王君柏教授对农村调查进行类型学研究。西南大学的何健教授则提出科学和文化可能是理解费学的两条线索。武汉大学的李向振副教授报告了天地君亲师是如何在明中后期成为一个民间信仰的。东北师范大学的陈宁副教授探讨了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如何更好地应对当前现状,并提倡通过拓展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进一步延伸中国社会思想的研究界限。云南师范大学的徐珺玉副教授则就刚进入学术场域青年知识分子如何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做了分享。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宋雯老师探索说明了先秦社会思想对推动当前社会工作本土价值体系构建的可能。
分论坛一第二单元下半场由南开大学的司文晶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安徽大学的夏当英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的陈宁副教授担任评议人。会议上南京大学郑震教授探讨了“势”的客观性、时空性与不确定性。中央财经大学王建民教授则在发言中提出了絜矩论中心在己,遵循因论别理的原则。武汉大学的胡翼鹏副教授则向我们介绍了斯宾塞The Study of Sociology汉译题名的深层内涵。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葛珊助理研究员以无锡为个案,介绍了文化现代化的地方路径与扩散机制。重庆工商大学的王茹薪博士通过对《新社会》杂志早期知识转译的分析,说明了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过程。最后,河南师范大学的宗新华老师基于荀子政治形态三分法向我们介绍了秦政。

分论坛二的第一单元以“共同体建构与民族融合”为主题,在西南大学何健教授的主持下,五位发言人展示了共同体和民族主题下的丰富问题与多元视角,江南大学王君柏教授和广西民族大学郭云涛教授负责评议。安徽大学的夏当英教授探讨了“身家国天下”共同体建构中的家国情怀及其现代治理意义,指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融汇现代国家治理秩序与传统内生力量,培育兼具国家与民主力量的、有情感支持的家国情怀。昆明学院的熊开万副教授以哀牢山的车夫科书为着眼点,分析了西南边境地区的民族交融与社会记忆,为理解西南边境的民族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认识方式。华中师范大学的赵珽健副教授关注陈永龄的嘉戎土司制度研究,从因俗而治和民族生命哲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南开大学的博士生王维牧对共同体的已有研究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开放的共同体是当代中国的共同体旨归。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硕士生訾先伯以气氛为分析工具,分析了经由节日这一活动,共同体想象与塑造的方法。

在分论坛二的第二单元,十二位发言人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展示了在思想史脉络下,学者对当代社会的洞察与思索。其中,昆明学院熊开万副教授主持上半场发言,北京工业大学鞠春彦副教授和广东财经大学张晓瑾教授负责评议。西安交通大学的孙晓冬副教授关注家庭劳动,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认知劳动“劳心”与家务劳动分工“劳力”之间的关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刘明明副研究员关注返城知青,以市民身份的确认为线索分析了这一群体的早期社会城市融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贾岱铮博士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总结了社会组织参与城市住房保障的历史经验。江苏科技大学的谷莎老师在文化转型的视阈下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庭成员互动的逻辑,并指出其现代意义与价值。安徽大学的齐燕博士则指出农村家庭的教育参与发生了转型,从等待“读书的料”转变为培养“读书的料”。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王媛以孔门师徒关系为案例,分析了世道传承与情感仪式。

分论坛二第二单元的下半场由西安交通大学孙晓冬副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徐珺玉副教授和武汉大学李向振副教授负责评议。会上湖北工程学院的王娟副教授分析了农村“双留守”家庭隔代养老的实践及其限度。中国传媒大学的邹千江副教授对民国学者黄文山的文化学进行了阐发,呼吁当代文化学的设立。天津理工大学的马馨博士以“生活即教育”为题介绍了俞庆棠推行“民众教育”、开展民众教育实验的经历,其研究可对学界相关民国乡村建设研究进行互观与补充。南开大学的博士生李聿翻关注腾冲M姓傈僳族的族源叙事,由此思考了历史书写的自我表达与社会框架问题。南开大学的本科生樊若煊以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为分析文本,对不确定性下的当代家庭归宿进行了思考。
在各个分论坛中,发言人们的深度汇报给与会人员带来了诸多启发,各位点评老师也都依据发言人的主题和思路,从材料补充、论证逻辑、拓展与完善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精彩的评议与丰富的发言相得益彰,将论坛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次思想史年会在与会者的精彩分享与同仁间的真挚交流中圆满落幕,晴空一鹤排云上,这场秋日的美好学术之旅已然结束,而思想史研究的活力与热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