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天津论坛2025平行论坛12——“数智赋能·她未来:东亚数字进程中的妇女发展与城市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文科创新楼顺利召开。本论坛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与南开大学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吴帆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论坛聚焦数字时代东亚社会妇女发展前沿议题,以“数智赋能·她未来”为核心,深入探讨在东亚独特的社会文化情境下,数智技术与妇女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女性驱动数智创新及城市发展的前景。

会议汇聚了来自政策界的代表,包括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天津市妇女联合会、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首尔国立大学、首尔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数智经济与妇女发展、性别与科技交互影响、数字性别表达、数字照料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论坛致力于构建一个立足东亚区域经验特殊性、兼具全球视野的交流平台,积极促进学界、政策界与实务界的跨界合作,为推动数字时代的妇女发展、建设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城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多元的实践路径。
论坛开幕和嘉宾致辞环节,由吴帆教授主持。

论坛承办方代表、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恰逢北京世妇会三十周年与2025全球妇女峰会成功举办之际,既是对《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的有力传承,也是对全球妇女事业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他强调,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始终致力于社会结构性变迁与人民福祉提升的深切关照,妇女/性别研究为剖析社会肌理、回应时代命题提供了关键视角和敏锐洞察力。社会学院、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与韩国、中国香港等多地高校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持续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生产,期望透过论坛的深入讨论为构建更加平等、包容、安全的数字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焱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数据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社会,为性别平等事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与数字发展协同并进方面已开展系统性探索。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将妇女数字素养提升与数字鸿沟弥合纳入顶层设计。妇联组织联合多部门开展创业扶持和科技赋能项目,有效激发女性参与数字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别数字鸿沟。她呼吁关注精准弥合不同女性群体的数字鸿沟、在智能研发全周期嵌入性别平等视角、构建性别友好的智慧城市等重要议题,共同建设平等、包容的数字世界。

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梅女士在致辞指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天津积极推动数字中国战略与妇女发展需求相融合,探索出一条妇女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实践路径。众多女性工作者长期投身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高技术领域,推动“天津制造”走向全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女性积极主导电商直播、数字文创、智慧养老等新业态,以数字技术焕新城市文化。在智慧治理方面,女性社区工作者深度参与数据平台建设与社区服务优化,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面向未来,天津愿与东亚各国各界深化合作,共同拓宽女性参与数字技术、创新创业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共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单元关注“数智化与妇女发展多维透视”,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杜平副教授主持,第二单元关注“东亚社会的数字性别实践”,由叶文振教授主持。


聚焦数智经济与妇女发展,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叶文振教授将性别平等视角引入系统性分析,梳理了数智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妇女发展、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陈卫民教授以就业领域研究为切入点,透视数智化对妇女发展的赋能路径,系统阐述了科技变革对妇女就业的多重影响。女性不仅是数字经济的参与者,更是数字价值与数字社会的直接创造者和贡献者,透过数据创造、技术向善等方式推动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的有效协同。为充分释放数字性别红利,需推动观念转变、服务转型与调研转化相结合,构建涵盖政策支持、素养提升、技术包容与算法治理的系统性支持体系。


剖析性别与科技的交互影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蔡玉萍教授分享了东亚社会性别观念、网络次文化以及社会法律环境对于网络问题行为的多重形塑。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消除针对妇女女童暴力项目经理陈力女士围绕技术助长型性别暴力的应对与预防进行系统阐述,并分享了全球视野下的良好实践经验。学术洞察揭示出技术的非中立性,呼吁学界与教育工作者正视青年生活高度网络化的现实,将关怀重心从实体空间扩展至网络空间。而积极行动的国际经验则凸显出多部门协作机制的重要性,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保护体系、推动平台企业落实性别平等原则,并加强公众教育与数字素养培育。


围绕数字性别表达议题,首尔市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金兑妍教授勾勒出中韩女性在彼此网络叙事中的呈现及其社会想象,并阐释了数字平台在构建认知差异与促成对话之间的双重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小英研究员从本土经验出发,指出互联网为性别议题的呈现与讨论提供了全新空间,推动了私人经验进入公共视野,并随着其可见性的显著提升释放出深入探索的重要价值。研究呼吁推进深入的跨平台语料比较、情感传播机制剖析,以及东亚女性网络文化的区域特性与共性探索,以促进更为理性、包容的跨文化对话,积极回应数智进程中性别表达与性别关系正经历的深刻重构,从而为构建平等、健康的数字社会贡献智慧。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字照料,首尔国立大学跨国移民与社会包容研究中心文贤雅高级研究员探讨东亚城市女性如何借助数字工具,将碎片化的照料体系转化为公共化、社区化的关怀网络。吴帆教授基于数字育儿素材分析,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当代家庭的亲职实践与性别分工,进而阐释虚拟空间对传统育儿规范与家庭角色关系的重构。研究呼吁推动照料议题的公共化,通过数字社群及网络的建设缓解当代家庭与社会的照护压力。东亚地区快速的数字创新催生了智慧城市与科技进步的愿景,未来应持续推动以人为本的数字化转型,将关怀伦理嵌入技术进步的核心架构,构建具有韧性的城市照护体系,使数字关怀成为提升公共福祉的重要力量。


基于专家学者的共同研讨和深入交流,东亚数智进程中妇女发展的推进需采取系统性路径:在政策层面完善性别敏感的制度设计,推动技术向善与算法治理;在社会层面强化数字素养培育,弥合群体间数字鸿沟;在文化层面鼓励多元叙事,促进健康的性别对话;在服务与照料体系中推动家庭、社区与国家的责任共担。展望未来,应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的数智化转型,通过跨界合作与区域经验互鉴,共同构建智慧驱动、平等共享的数字文明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