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南开社会学 | 张文宏:志趣引领的人生

发布者:张恒茜时间:2023-12-26浏览数:

图片

张文宏教授参加“2017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论坛

 

编者按

 

张文宏1963年生于河北沧州献县。1984年获南开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南开大学法学(社会学)硕士学位。1986-1999年供职于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兼任家庭研究室主任。1994年和1998 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校区担任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师从李沛良教授,2003年获哲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3-2004 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22年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和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工作,曾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20229月至202311月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202311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著有《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2006)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01

家庭与早年求学经历

19633月,张文宏出生在河北献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在读书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小时候的学习大多只能依靠自己发愤图强。

村小学的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在自身的奋发图强和启蒙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张文宏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这段学习生涯不仅对他当时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起到极大作用,更是为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文宏还被选入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参加学校贫下中农代表会组织的节目汇演、调演以及游行宣传活动。

1975年春,张文宏进入李口中学读初中,初中生涯转瞬即逝,两年后升入淮镇中学读高中。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系统地学习数理化等课程,在升入高中以后他对这三门课程进行了补课。后来张文宏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中偏重于量化分析,便与这时打下的数学基础存在着关联。19807月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中,张文宏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成为家族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进入南开大学的第一堂哲学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晏清教授用鸡和蛋的关系引入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激发了张文宏对哲学这个未知领域的知识渴求,尤其是西方的现当代哲学。彼时,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在国内的高校中几乎还未曾出现,社会学理论的学习都是在哲学学科的范围之内。张文宏广泛阅读西方哲学的书籍,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在本科时代,张文宏总是耳濡目染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博览群书,广泛接触新鲜事物、知识和思想。

02

与社会学结缘

张文宏与社会学的渊源,早在进入哲学系伊始便已结下,只因南开的社会学专业早期设置在哲学系之中。刚进入大学时,张文宏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费孝通教授的一次讲座,对社会学这样一个新兴学科埋下了兴趣。

大四那年,张文宏决定报考南开社会学研究生班继续深造,他知道社会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知道这个学科刚刚恢复,急需大量的人才。张文宏认为,相较于抽象的哲学,社会学可能更具象一些,宏观抽象、逻辑严密的哲学思维对于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具有优势,也可能会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性作用。

19849月,张文宏如愿进入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班学习,学制两年,在校时学完规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毕业后两年内完成硕士论文再回校参加答辩,通过后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在国内社会学刚刚恢复的那段时期,大陆学界能够讲授社会学课程的老师为数不多。有一门课是社会学概论由边燕杰老师主持,但边老师却从来没有主讲一堂课,更像是一门课程的设计师和组织者,负责联络国内外社会学方面的专家来南开开设专题讲座,前后由十几位老师轮流登台,针对某一个专题开设讲座。同样地,孔令智老师也仿照社会学概论的开课方式,组织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课程。富永健一、蔡文辉、曼德尔夫人、波波维奇、白红光等老师的课程也给张文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未曾聆听过布劳教授的授课,但是他在研究生进修班的油印讲义对张文宏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

1984年张文宏(后排左一)与富永健一教授(前排中)合影

课堂之外,同学之间也会自发地组织一些读书小组,对一些书籍进行讨论和交流。翻译国外的著作也是学习国外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方式,张文宏与同学李文、沈光明等共同翻译了《越轨与控制》和《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两书,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文宏的兴趣更多地集中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硕士论文也是以此为方向,题为《马克斯·韦伯的宗教伦理理论》,指导老师是时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吴忠,该文经过修改以后发表于1987年的《国外社会学》。

研究生期间,张文宏两度参与社会调查,对社会学这一学科有了新的感悟。他认为哲学专业教授的深奥理论和抽象思维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可以给予方法论上的启发;在社会学重建阶段应该更多地去接触中国的现实,需要从现实当中去发现社会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张文宏对经验研究,特别是量化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03

学术志趣

研究生毕业之后,张文宏进入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最初几年的工作主要围绕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展开,先后参与了有关九省市的农村婚姻家庭、关于企业职工的人际关系、企业改革的调查项目。

1991年,张文宏和阮丹青教授合作开展了一项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研究,协同完成了问卷设计、抽样、入户调查、问卷回访、问卷数据录入和核查,这也是他第一次从头至尾地参与一项学术调查。

当张文宏以主持人的身份在天津进行了一个有关城乡居民的问卷调查时,他认识到以往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忽略了对于农村居民的关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乡村情结对张文宏的研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加深了他对于农村社会网络研究的问题敏锐度。

这个项目也促成了张文宏两次到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交流访问。访美期间,张文宏教授广泛涉猎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领域的英文文献,并与王卫东、刘军合作翻译了弗里曼(Linton Freeman)的著作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中文名为《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作为城乡居民社会网络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张文宏先后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等文章。

图片

1994 年与潘允康(中)访问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时与阮丹青(右)合影

早年间林南先生在南开大学的讲座、参与阮丹青老师主持的社会网络研究项目、两次访问加州大学尔湾校区的经历以及帮助边燕杰老师在天津执行了一个以城市社会网络和求职为主题的调查项目,逐步加深了张文宏对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领域的理解,使张文宏最终选择以社会网络作为学术志趣。

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工作的13年里,张文宏逐渐学会了做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方法,逐步确立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为人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04

再入校园

19995月,张文宏回到南开大学任教,全新的职业前景和人生规划让他决定再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2000年,经过深思熟虑和痛苦的抉择,张文宏放弃了在南开深造的机会,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读博,接受与内地完全不同的一种训练。

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博士生培养方式和内地截然不同,主要是英式的训练,即课程不多,必修课程只有两门——“社会理论进阶高级社会研究方法,接受了从古典社会学大家到后现代社会学名流的思想洗礼。张文宏在香港中文大学导师指导组除了的论文指导教师李沛良先生以外,导师组成员还有吕大乐教授和彭玉生老师。

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张文宏就拿到了博士学位。200311月进行论文答辩,研究方向是城市居民的阶层结构和社会网络,之后该论文经修改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名为《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一等奖。

图片

博士论文答辩后与导师李沛良教授()及答辩委员会教授彭玉生(左一)、吕大乐(左二)、阮丹青(右一)合影

毕业后,张文宏选择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了半年博士后,在边燕杰老师指导下开展有关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关系的合作研究,合作完成了一篇论文,题为《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

05

新起点与新机遇

20046月,在费孝通先生和李友梅教授的感召下,张文宏教授加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从香港回到内地后,张文宏教授便来到上海,在最接近江村的上海着手开始了城市社会结构的经验研究,他试图继承并发扬费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精神,将心系社会、志在富民的理想信念融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过程中。

张文宏教授的研究领域聚焦于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新移民、城市社会问题,倡导将社会网络分析与阶级阶层分析结合起来分析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在张文宏教授的倡议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于2009年在上海大学召开。

近年来,张文宏教授的科研成果分别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曾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分层流动的和谐互动研究的首席专家;代表作《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城市白领新移民研究》分别获得第9届、第14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和中国社会学会评选的2017年年度好书。

20119月社会学院独立设置以来,张文宏教授长期担任社会学院院长一职。张文宏教授引导学院师生将研究领域聚焦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的社会治理、社区发展、城市新移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方面的社会学研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世界社会发展提供中国范本。

图片

20181110日张文宏教授参加改革及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社会治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高端论坛

张文宏教授一直注重学生的培养,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每年授课时间超过130学时。张文宏教授借助课堂讲授、学生参与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经典成果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在授课方式和教授内容方面与国外一流大学保持同步。

作为学科带头人,张文宏教授深知师资队伍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作用。他坚持引育并举,努力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打造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0229月至202311月,张文宏教授调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202311月起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06

张文宏教授眼中的社会学

张文宏教授认为,宏观层面上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从中观层面来说,社会学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结构。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结构的学科。这个社会结构主要指一种关系结构,这便与他一直以来所研究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相联系起来。无论用群体来概括,还是用阶层来概括,都无法避免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结构。

目前我国关于社会网络方面的研究,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都成果颇丰,但多停留在验证西方学者理论假设的阶段。在张文宏教授看来,无论是以量化为主的研究,还是以质性为主的研究,甚至是纯理论视角的研究,理论创新都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基于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去思考,尚存很大的空间去挖掘。

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或者说不一定是相悖的。本土化的研究得到本国之外的学者,或者说得到了国际学者的认可,自然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化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中国原创的社会学理论还未曾有跟西方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途径,至少现在还未曾出现,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尚需中国的社会学学者进行共同的努力。

图片

202348日张文宏教授在第一百三十九期社区治理论坛、第五十九期毓秀讲坛作题为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不可能远离国家、社会,也不能去回避党和政府以及普通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果社会学家不去回应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那么就变成了禁锢在象牙塔中的所谓纯粹的学科。张文宏教授认为,在当下的背景中,社会学家必须要关心重大的问题,要抓重大的问题;在重大问题的研究上,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创性的理论,才可以跟世界进行平等对话。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样也可以产生相应的重大理论创新。研究可以通过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这些不同的层面去呈现。以往社会学家往往忽视了对某些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那么自然就会产生与现实的一种疏离感。社会学家应该有一个转向,有一个新的聚焦。

 

编辑丨梁辰翼

审校丨资讯组

文章原载于《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图片来自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及网络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社会学院 ©2023